“才看到空调排水管那个洞一直没堵,今天堵上了,省得钻老鼠!”
“奶奶,什么是老鼠呀?”
“你爸爸和姑姑小时候老家屋里进老鼠了都是他俩负责赶跑,奶奶害怕得很。”
“姑姑,老鼠长什么样呀?”
“那姑姑一会给你搜个照片看看……”
【情景一】
妈、妈,你快到床上去,看着老鼠往哪跑,我俩赶它出去!
这、这呢,姐你去沙发那头堵住,我往门那撵!
弟,快!别让它又跑床下去……
老家的房子在未翻新之前,院子很大很大,西墙根种有三棵葡萄树,院里还有两颗苹果树,中轴线一北一南分别是椿树和榆树。葡萄树北侧是一间小棚子,不养鸡之后就改为堆放柴火,院墙以外的街巷也基本都是邻里囤积的木头和秸秆,加之各家各户都有粮仓,这就给老鼠营造了得以生存的空间。当时的门窗都还是木头的,所以偶尔有小老鼠会偷偷溜进屋里来偷食,贪婪者会一直留恋到晚上,听到它啃咬衣柜、桌凳、沙发的声音,不管几点都得来一场人鼠大战,非得成功把老鼠赶出去才肯作罢。
房子也着实有些老旧了,一到雨下得大了,屋里也跟着滴答,柜顶铺上一块塑料布,桌上放个洗脸盆,索性睡的不是炕,能把床往不漏的地方拉一拉。晴天后,等太阳晒干屋顶再把漏的严重的地方用沥青补一补。看着又要下雨,提前拿雨布把房顶扇起来……
也不记得是哪个当口,可能是父母攒够了钱,老家翻盖了新房,地板从水泥换成了瓷砖,连院子也硬化了,只留了一颗石榴树,西墙跟留出一小片地种菜,干净、整洁、敞亮,规规矩矩一庭院。
再后来,搬到了县城,住进了楼房,到处高楼林立,气派辉煌。但对老家的院子依旧念念不忘,如今,各家的庭院也都盖得四四方方,村里统一给大家刷了外墙,各条街巷井然有序,集体争创最美村庄。
【情景二】
要是我们、你舅、你弟他们想一起去你那的话,一辆车还不够。
那咱就开两个车呀,奶奶,一个在前面,一个在后面……
四岁的小侄儿对距离和交通已然有了概念,知道我离他远,也知道开车就能到。
回想我的四岁,村里全是土路,平时还好,一到忙收时节,遇到大雨,拖拉机啥的全都陷进泥里出不来,乡亲们有的推,有的拿铁锹挖,总是要费一番周折。有次遇到小雨着急回家的我一不小心脚下打滑摔了大跟头,感觉当时得摔出了轻微脑震荡,有点儿天旋地转。
去姥爷家串亲戚也是全靠自行车,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就母亲一个人驮着我和弟弟,坐在后面的我只要注意力不集中,就有被母亲上下车踢到脑袋的风险,幸运的是没被一脚攉下来。
不爱记事的我,一直记得母亲骑车载着我一起摔进沟里的场景,她一直好奇记不住事儿的我为什么唯独对这件事印象深刻,我想,可能是因为当时太小,着实受到了惊吓,人生初次感受到了恐惧,所以便难以忘记吧。
转眼,小侄儿四岁的今天,乡村道路实现了全面硬化,中国高速、中国高铁居于世界领先,汽车、火车、飞机,只要想去的地方都能够到达。
【情景三】
爷爷刚才没接,可能是去忙了。
你爸爸也打来视频了,给姑姑挂了吧?
那去群里聊天吧,我来我来,我会……
网络发达的现在,相距再远也能实时通上话、聊着天、看见彼此的动态。
以前,外出的人们只能通过写信、拍电报给家里人报平安。而父亲,骨子里可能也没什么浪漫天分,印象里没见过他给母亲写的信,有什么要事倒是会拍电报。母亲有时候会带着我们姐弟俩去照相馆拍照,然后寄给父亲。
后来有个邻居家先安装了电话,父亲有时会打到邻居家拜托母亲接电话。再后来父亲买了手机,家里也装了电话,联络起来不再困难,只是父亲会时常因为信号不好偶尔中断通话。
听母亲说,我刚会走路那会儿,有一天奶奶领着我在街上玩,父亲外出务工回来刚好碰到,奶奶告诉我这是父亲,可我不认识就一直盯着父亲看也不说话。
如今,距离再远也断不了音讯。事情着急就拨一通电话,QQ、微信、短信,可以交流的方式很多种,一对一视频、群视频,在不同的城市看见彼此也不成问题。
【未完待续】
2月22日,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》发布,指出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重点工作,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、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。
加大耕地轮作补贴、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、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、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和“快递进村”“互联网+”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等等,新型农村合作医疗、基本养老保险、农村改厕,“光字片”已经远去,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……